2024年以来,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结合河南省实际,深挖符合劳动教育方向、有扎实教研和开课基础、具有推广可能性的校本课程,在教研员、一线教师团队的支持下,发挥出版单位内容研发优势,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升,使优质的课程能够进入到更多的学校。
在不断走访中,郑州市二七区杏园路第三小学的校本课程《美食DIY》吸引并打动我社编辑,经过多次论证,在此课的基础上,我社最终与郑州市二七区教研室共同打造《烹饪小能手》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以河南常见蔬菜和食育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的食育课程,适用于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先让学生认识食材、了解食材,然后再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美食世界,最后通过亲手烹饪,收获劳动成果。该课程不仅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更让学生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6月17日,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深度报道豫教音像社课程研发背后的故事。
原文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中国人自古崇尚食育。
“把鸡蛋液磕进碗里,倒一点芝麻香油、盐和凉白开水,搅拌均匀后放入微波炉,中高火定时2分钟后,鲜嫩的蒸鸡蛋就做好了。”郑州市人和路小学二年级二班的郭誉城同学,声音洪亮地在自家秀厨艺。
“我校构筑的‘乐劳’大课堂下的育人体系,全年链接校内外。其中,‘我是烹饪小能手’还被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编成课后延时课程。”人和路小学校长王芳介绍。
“我们走访发现,很多学校虽说有烹饪课,但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于是,我们和烹饪课程基础好的郑州市二七区深度合作,将教研室的教研力量、学校的实践经验和我社的专业编辑力量相结合,成就了这门设置科学、基础扎实、实践性强的烹饪课程。”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张瑞芳说。
自种自收自己做成菜肴,“家校社”协同合力育人
“最难忘和妈妈一起做辣椒炒肉。切辣椒时熏得眼睛和鼻子直冒火,还不小心将沾了辣椒的手碰到眼睛,顿时眼泪直流,后在妈妈帮助下,才用清水冲洗干净。妈妈平时做饭不容易,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吃饭、不挑食。”人和路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学生陆紫熙,通过做菜,体悟成长。
“最难忘母亲节我为妈妈做的酸豆角炒腊肉,当妈妈看到我端上的美食时,她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快乐。”人和路小学二年级三班的马泽宇同学,为一盘菜而开心。
“2021年,学校开始带领学生开展烹饪实践。同学们自己种植西红柿、玉米等农作物,采摘回来后制成番茄酱、玉米饼等食品。有时是在家里学做家常菜。”人和路小学劳动教师张婧介绍,学校食育从种植开始。
“烹饪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育人。”张婧老师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学科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联系。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元素相融合。
张婧老师举例说,六年级语文讲《腊八粥》,课上,老师领着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腊八习俗;课下,老师给学生布置劳动作业——学做腊八粥。在准备食材时,同学们认识了各种豆类。熬好粥后,又通过习作、绘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同学们体会到了语文和劳动课程相融合的乐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场景化育人’。”王芳校长解释,学校为做好烹饪实践育人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核心工作小组。建立以校园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家校社”一体协同交融的实施模式,形成劳动育人合力。
通过烹饪实践,孩子们都得到了哪些成长呢?
“烹饪”不仅仅是学一项生活技能,更可促进成人教育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坚持不懈。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收获了成长,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陆紫熙同学在日记里写道。
“当我通过在学校学到的烹饪知识,为父母制作出一道道美食时,我感觉到其实幸福很简单。”马泽宇同学总结烹饪带来的收获。
“生活即教育。”张婧老师总结,对于孩子,“烹饪”不仅仅是在学一项生活技能,在烹饪过程中,通过与食材的接触,还可全方位培养运动、情感、创造、想象等多种能力。比如,烹饪美食,需要孩子们先和家长商量做什么菜,然后再去买菜。在买菜过程中,又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接着是配菜、择菜、洗菜、切菜等环节,又让孩子的双手得到精细化锻炼。最后的烹饪,孩子们可能还将遇到不少困难,如油花四溅容易烫到、火太大容易烧煳食物、放盐难以把握数量、食材下锅先后顺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劳动无课程不教育”,人和路小学的烹饪实践,课程怎么建设的?王芳校长介绍,学校将烹饪课纳入教学常规计划,劳动教研组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研讨每月主题课程,在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的烹饪目标基础上,融入河南本土美食,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主题厨艺实践课。课程以PBL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学生获得感、成就感。
“2024年1月,我校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南省第四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王芳校长说。
当人和路小学的烹饪实践被出版社的编辑捕捉到后,一份可以推广的更广泛的课后延时课程也就诞生了。
一门烹饪实践课程,为孩子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开发《烹饪小能手》课堂,最初的想法基于一次学校走访。”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晁代聪编辑说。
2023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出台了《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简称“绿健”主题实践方案),其中的八个主要活动内容的第五项,明确了食育实践,即“拓展‘食育健康强体魄,文化传承润精神’食育实践”。当年10月,晁代聪编辑接触“食育”选题,到郑州市二七区杏园路第三小学寻找相关选题,发现有一门校本课程叫《美食DIY》。
“这门课程相对比较完善,但经多次论证,还需升级和优化。”晁代聪编辑说,于是,他们就委托郑州市二七区教研室重新设计和开发了《烹饪小能手》这门课程。
晁代聪编辑说,最难忘的是录制演示视频,录了两整天,从早8点到晚8点,共录制了12个课时的18个小视频,整个拍摄过程全是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和自拍,还包括后期的制作。课程视频全是高清四机位拍摄。“记得有几位老师说过,‘我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这份对教育的热爱’。最后课程呈现的效果,让专业人员都非常认可。”晁代聪说。
“《烹饪小能手》是一门以河南常见蔬菜和食育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的食育课程,适应学段为小学一、二年级。”张瑞芳总编辑介绍,课程先让学生认识食材、了解食材,比如介绍认识茶具、道具以及各种调味品;然后再结合劳动教育实践,通过采摘、观察、制作、烹饪等环节,引导学生走进美食世界,比如摘韭菜、剥毛豆、清洗蔬菜等;最后是亲手烹饪,如制作水果茶、腌制腊八蒜、包粽子等,不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更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为孩子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蓄积感受生活中点滴幸福的能力和温暖一生的烟火力量。”张瑞芳总编辑说,出版社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理念,坚持将劳动教育、劳动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根据教育尤其是河南省教育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类产品。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绿色主题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表示,“绿健”主题实施方案里明确,在食育中积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普及中华文明传统中的“食礼”,了解餐饮中的基本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的行为礼仪,结合传统节日习俗、食俗,推广与传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新学生全员参与食物加工与烹饪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艰辛、尊重劳动成果、激发珍惜粮食的内生动力,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在食育实践基础上,推动构建食育校本课程体系,遴选一批省级食育实践示范校。
责编:朱奕霖 责校:李 萌 复审:刘翘楚 终审:赵 蕾 文章来源:东风新闻